关于谢沐风老师一致性评价相关问题的解答汇总
Q1
四条溶出曲线中,是不是至少需要有一条曲线具有区分力?
答:在剖析参比制剂时,需找到具有区分力、体内外相关的曲线。对于pH依赖性药物,需找到45min~60min与90min~120min达到85%以上的pH值介质,且溶出曲线应无拐点和突释(即最具区分力的曲线);对于难溶性药物至少有一条曲线在45min~120min达到85%;这样可降低生物等效性试验的失败率。
Q2
不同厂家表面活性剂对溶出数据影响较大,该如何选择?
答:在选择表面活性剂时,对于参比制剂与自研制剂均采用主流市场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产品,即使不同表面活性剂对溶出度有差异,由于对参比制剂和自研制剂均采用同一表面活性剂,产生的影响是相同的。
日本溶出曲线比较中较多使用的是吐温,USA多为SDS,实际分析中吐温对溶出影响较小,不同厂家SDS影响较大,因此,尽量采用同一家同一批产品,分析纯即可。
Q3
放宽试验参数的顺序如何选择,是先提高转速,还是先加表面活性剂?
答:若原研制剂溶出度批内、批间差异较大,无法满足要求时,此时应首先提高转速,使精密度符合要求。若在结束时间点参比制剂溶出量仍较小时,此时应考虑增加表面活性剂,提高溶出量。
Q4
参比制剂15min内平均溶出率达 85%以上,仿制制剂未达 85%以上,这种情况下只要15min时,两者平均溶出率的偏差在±15%以内就可判定两者相似?
答:在这种情况下,只要15min时两者平均溶出率的偏差在±15%以内,就可判定两者相似。
Q5
在判定参比制剂与自研制剂溶出曲线是否相似时,若相似因子f2大于50,此时需要关注差异因子f1吗?
答:f2符合要求,f1不符合,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成功率比f1和f2均符合要求的低。
Q6
对于肠溶制剂 “⑥50 r/min,pH 1.2 介质(2h)+pH6.8介质……”,混合介质在试验操作时如何实施?
答:先加500mlpH1.2介质,2小时后再加400mlpH11.0的介质。
Q7
CDE公布的模板,埃索美拉唑钠的含量测定方法为电位滴定法,方法学验证时仅做了精密度试验,对电位滴定法佐证的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并进行了全面的验证。这种研究方法合理吗?怎么说明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是一致的,可接受的范围是什么?
答:合理。两种测定方法的结果,差值在±0.3%以内即可。
Q8
国外药典收载的校正因子是否需要验证或重新计算。
答:使用国外药典方法进行试验,若能完全重现、能满足系统适用性,,此时可直接引用杂质F的校正因子,无需重新制定。
Q9
原研药为美国A厂,但中国进口药非美国A厂而是ICH成员国,此种情况国产进口是否可以作为参比药?如国内未上市,但ICH成员国有多个上市,此种情况如何选择?
答:原研只要是同一个厂家,上市国家只要是ICH成员国就可以作为原研药,原研药的工艺是一致的。国内未上市,首先美国。
Q100
国内药品多个规格、剂型,而原研药只有一个规格,一种剂型,此种情况怎么选择?
答:美国橙皮书一般情况下同品种多规格以较大规格为参比药(RLD),其他较小规格不作为参比药。国内多规格在评价时,需要将原研大规格及其他小规格对应药品全部买到,然后再用小规格与大规格进行溶出曲线比较,如小规格与大规格溶出曲线一致则小规格也可以作为参比药。
Q11
目前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橙皮书》有三种,美国、日本和世界卫生组织,其中日本橙皮书中标记有*号的可以作为参比药(通常有多家),*和+各代表什么意思?日本橙皮书所公布的参比药是否可以选用?
答:日本橙皮书中可以用作参比药的一般标有 “*”,但通常情况下有多个,别标有*A*B*C,选择时首选*A,尽量选择日本进口药品作为参比。日本橙皮书中的参比药是否可选择用于参比目前尚无定论,慎重选择!
Q12
一致性评价中,需要明确API的BCS分类,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同一种API可能有不同分类,如广州药检所洪建文老师在评价头孢呋辛酯调研时就出现了两种BCS分类II、III,因为不同的BCS分类对一致性评价很重要,目前是否有权威的机构数据可供参考?如果没有,企业是否必须在进行评价时对API的 BCS分类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方法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答:BCS分类尚无权威机构数据可供参考,由于渗透性的评价方法有多种,因此,BCS分类也有不同的分类,但就一致性评价而言,渗透性对BE的影响较为负责,重点关注溶解性,因此,BCS分类对于一致性评价参考意义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