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沐风 来源:蒲公英
【预热阅读】
[工艺技术转让]辛伐他汀片一致性评价商业批规模完成
这篇28个月前的报道,可能是迄今为止、研发细节公开得最为详尽的一个案例(颇有《日本IF文件》风范),由某医药科技公司出品,本人彼时看到后保存下来。
春节期间在家温习,再次审视后仍不啻为上乘之作,其中很多细节和思路依然对现在的仿制药研发工作具有极强指导意义,故推荐给众人,并做出点评;寄望能给业界带来帮助,并为避免广告软文嫌疑,省略公司名称。
1. 做到商业批60万片(10mg规格)和120万片(20mg规格),充分意识到工业药剂学重要性。
2. 片重和辅料种类用量 与原研药完全一致,颇有“复制药”味道。
3. 崩解现象 与原研药一致。
4. 溶出现象 开展了四种溶出介质研究,与原研药一致。
5. 多条溶出曲线比对研究 结果均一致;且所设定的试验条件(加入0.4%吐温-80)以本人所述、“原研制剂在45-120min达到85%”为准;以这样有区分力的溶出曲线为目标开展仿制制剂处方工艺开发,才是靠谱的表现。(注:0.4%浓度远小于《各国药典》和《进口原研药》质量标准)
6. 杂质谱比对研究
(1) 积分限按ICH原料药报告限0.05%设定,这个度把握得非常好。很多公司将小于0.05%的杂质峰积分出,随后做了大量毫无意义的研究。
(2) 报告值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即可、无需三位;过于精细,是用力过猛的表现。
(3) 无需开展杂质个数比较研究,画蛇添足了。
(4) 仿制药单杂和总杂含量大于原研药,但不大于《既有权威质量标准》中设定的限度值,完全可行。该公司这一认知与作法应给予褒奖,因比CDE认知超前、科学。
7. 晶型研究 由于辅料干扰,难以准确测得,但仿制药溶出行为与原研药的一致性已证明“八九不离十”。
8. 粒度确定 以各条溶出曲线与原研药一致为准。
9. 预BE和正式BE 均未开展。但本人预言、肯定一次性通过。因以上这些项目已表明药学研究的深入与透彻,仿制药片被充分完善,质量无限接近原研,故BE试验的成功将是水到渠成的结果,绝非撞大运。
【延伸阅读】
1.[工艺技术转让]辛伐他汀片一致性评价商业批规模完成
2.对正大天晴药业研发工作的点评
3.药审中心发布《化学仿制药注册批生产规模的一般性要求(试行)》
4.【终极解密】难溶性药物制剂关键性溶出曲线
5.发达国家向非发达国家发射的“三枚烟雾弹”
6.【这个可以有!】仿制药杂质含量比原研药多、只要在限度内